新高中的理想與現實-妥協的策略
3.3.4新學制的最大好處,是將原來F.5及F.7的兩個公開考試,削減為F.6的一個中學文憑試,讓學生減少了考試的制約,因而能夠有更多的空間作全面發展。
何謂全面發展?就是在學業以外,學生能夠多做運動,欣賞音樂與美術,參觀遊歷,同儕協作,義工助人,緊貼社會脈膊,關心世界發展……,向「高分低能」說不。
不難看出,全人發展與升學機會很有可能出現矛盾。特別是本港大學學位少,又大量收外來生,本地學生只有20﹪有幸踏進大學之門,要大家放心花時間精力投入與入學考試「無關」的活動,談何容易。
但是,新高中制度提供了寶貴的空間,如果不將其善用於全人發展,就等於進入寶山空手而回,倒不如恢復舊制度百分之一百的應試教育。
理想與現實如何平衡,需要各方人士尋求妥協的策略。一般而言,家長雖然認同了全人教育的理念,但是總是先要子女十拿九穩取得入大學資格才放心,觀乎實際環境才支持子女參與全人發展的活動;家長們的合理期望是可以理解的。
面對這種矛盾,本校提出的策略是:
(1) 精讀精考,保證升學先行,但不是升學壓倒一切。 具體做法是:學生選讀科目足夠即止,做到少而精;各科水平達到召之則來,來之能戰,戰之能勝的境界。這樣,保障了入大學基本要求之後,學生還有精力時間投入學業以外的全人發展活動。
(2) 老師與家長重視學生全人發展,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全人發展經歷,文化素養培訓,義工遊學,演辯創作,閱讀寫作等活動,從而保證學生在高中三年,德智體群美各方面都有所增益,達到大學「其他學習經歷」的要求,取得寶貴的成長經驗,為豐盛人生打好基礎。
這個兼顧理想與現實的妥協策略,將會是成功的策略,請家長理解和支持。
回應家長疑問
近年家長對學校的管教方法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議,同時也提出了一些疑問。 我想在這裏作回應,藉此和家長取得更廣泛的共識,共同為培養好下一代而努力。
有家長說:「你地先生講一句,好過我地家長講十句!」
果真如此就謝天謝地了! 其實有些學生較易接受老師規勸,有些則較聽父母的話,也有不少青少年無論是老師或父母的話都不理會。
請家長不要對老師的說話效力寄予過高的期望。
有家長說:「放學就要回家,課外活動浪費時間!」
課外活動讓學生發展各方面的潛能,對交友、升學、就業都十分重要。 請支持子女參加適量的課外活動。
有家長說: 「你地學校功課唔夠多!」
其實,也有不少家長持相反意見,認為我校的家課過多。 到了中學,家課很多時不是以紙筆來完成的。我們不主張佈置大量機械式的抄寫作業。
把當天教過的課業「即日重溫」以及中、英文課外閱讀是最具積極意義的家課,請家長督促貴子弟每天都做。
有家長說:「睇故事書浪費時間。」
升學 、就業靠語文,打好中、英語文基礎全靠廣泛閱讀。 孩子一定要大量看課外讀物才會有前途,課本固然要溫習,課外書也不能少看。
有家長說:「你地校規太嚴。」
嚴謹的校規是建立本校良好校風的基石,大部份師生認為我們的校規要求是合理的,請督促子女遵守。 當然我們會經常檢討校規,按需要作出調整。
有家長說:「讀理科好過讀文科」
香港已進入知識型經濟時代, 文科、理科各有千秋。 「學會數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」這個說法已經落伍。 請多向子女說:「學會中、英、數,前途無限好。」
有家長說:「我個仔以前唔係咁。」
孩子年紀漸長,反叛性強了,他在轉變,不再是以往那個樣子了。 父母要關注,也要承擔。
有家長說:「個仔入左可靠的學校就好放心,唔駛再理佢。」
學校是社會的縮影,加上求學是刻苦的(有時甚至是沉悶的),升學、就業的壓力有增無減,家長不能放鬆關心啊!
指導子女學好英文
英語難學無捷徑
(一) 跟其他科目不同,英語科沒有一套完整、系統的知識結構,所以難教也難學。
(二) 學英語猶如學一門技能:彈琴、游泳、書法; 教練講十分鐘原理,學員要做十小時練習。
(三) 這是一個漫長的習慣形成過程,需要耐心和韌力。
(四) 英語是會流失的;接觸得愈少流失得愈快,要經常在一個英語環境中沉浸。
三大範圍要兼顧
(一) 語音
- 弄清字詞讀音,上課要留神
- 朗讀課文(每天5 - 10分鐘)
- 課堂上回答問題要響亮,好讓老師糾正自己的錯音
(二) 文法
- 上課留心,不明要問
- 看文法參考書
- 做文法練習
- 加強語感;語感強,語法才會強
(三) 詞彙
- 詞彙太少,學英語斷無成就
- 必須大量、長期、廣泛閱讀英語讀物,增加識字數目
四項技巧要掌握
(一) 聆聽技巧
- 留意字詞讀音
- 利用電台電視新聞廣播
- 反覆聆聽錄音帶故事至能背誦
(二) 講說技巧
- 多朗讀,讀不順就講不了
- 利用一切機會練講英語,講得多就會講得順
(三) 閱讀技巧
- 閱讀是學英語所有活動的基礎,識字不多,聽、講、寫就會寸步難行
- 有吸收才能有成長,要看二百本英文課外讀物
(四) 寫作技巧
- 用自己熟悉的字、詞、結構來寫
- 寫完一定要反覆校對
- 有豐富的社會常識和字彙才會有成熟的作品
- 以英文寫日記或周記。 不必他人審閱,寫得多自然寫得順,持之數年,必有好處
與家長談書海暢泳學英文
語言學家認為,要學好英語,就要「多聽、多講、多讀、多寫」,並要「聽、講」先行。這些主張,無疑都是對的,但實行起來,卻會出現困難,尤其是對中、低年級學生而言。
要聽?英文電台電視的節目太深了;錄音帶適合的又不多。要講?外籍朋友一個也沒有;家裏就算是有人懂得講英語,也會因為大家都是中國人,心理障礙導致互相之間講不來,或者講不長。要寫?誰來看呢?所以聽、講、寫三方面的工作,一般而言,主要靠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和提供條件;很難做到「多」。
閱讀就不同了,因為只要有書,就可以獨立進行,既靈活又方便,時間地點自己控制,容易長期堅持。只要有心,學生可以為自己尋找一片英文書海,天天在那裏暢泳。
讀些甚麼?對一般學生來說,淺白的故事書是最好的入門。坊間有數以百種英文名著的簡寫本,又有以淺白英語專為本港學生而寫的新故事。教師應該把指導、安排學生選讀課外書當成是比上課還有意義的工作;
大量地閱讀英文課外書的重要性,無論如何強調,都不會過份。
課外輔助讀物,是學生英文語感的重要泉源, 又可以幫助學生複習和鞏固課堂上學過的字彙,讓他們對這些字彙的多層含義和應用有更深的認識。
學生最好選讀比課堂讀本淺的故事書;至少要在沒有外力的幫助下,也能看懂七、八成,否則就要另擇淺一點的看。遇到生字,只要沒有造成整篇理解上的障礙,也不必去查字典,要嘗試根據上文下理去推測生字的含義;因為用太多時間去查字典,負擔重了,閱讀的趣味就大打折扣。學生需要的是持久的閱讀熱情,並要有意識的去深化和鞏固這種熱情。
家長在這方面的支持和推動十分重要。
|